吴姓是高安十大姓中的第8位,位于朱、张二姓之前。据2005年的统计,全市有吴姓村庄130个,除了村前镇以外,高安每个乡镇都有吴姓村庄分布,其中聚居百户以上的村庄有荷岭镇的石上吴家,伍桥镇的吴珠岭下和相城镇的禾埠吴家。
据《高安地名志》记载,高安吴姓村庄是从唐代 开始的。最早的是石脑龙溪的山背吴家,说是有个叫吴二体的人于唐开元(公元713-741)年间从今荷岭镇的石上吴家迁此。其次是黄沙岗镇枧溪行政村的松下吴家(始祖不明),唐乾符 五年(公元878年)为避黄巢之乱,从筠南的“鼓子桥”迁来。查地名志,高安已没有这个地名的记录,只有一个同音地名“古子桥”,是上湖乡境内的一个陈姓村庄,但如今这里只称“古子桥”,也未发现有吴姓人。
在宋代 建立的吴姓村不少,首先是宋天圣(公元1023-1031)年间建立的新街镇观前村,始祖吴念六,从抚州乐安迁来。其次是宋绍兴(公元1131-1162)年间建立的新街镇邓家吴村,始祖吴仲宏,从抚州下屋场迁来。然后依次是宋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建立的新街镇月塘吴家,始祖吴伯庆,从附近小河吴家迁来。宋淳熙(公元1174-1189)年间建立的荷岭镇琴岭行政村的门楼岗吴家,始祖吴浩子,从高安县城迁来。
宋嘉定 元年(公元1208年)建立的龙潭镇金家行政村的火塘吴家,始祖吴迪,从丰城凤化乡孟源村迁来。宋宝庆(公元1225-1227)年间建立的相城镇黄笯前屋,始祖吴兴,从官塘乐溪迁来。宋景定(公元1260-1264)年间建立的祥符镇东湖吴村,始祖吴天本,因做生意从临川迁来。宋咸淳(公元1265-1274)年间建立的荷岭镇青溪库下村,始祖吴继霞,因当高安县令从抚州迁来;荷岭镇青溪南边村,始祖吴九需,从高安县城迁来;黄沙岗镇狮子行政村的浪塘村(始祖吴义甫,从钟灵桥迁来)。
宋德祐(公元1275-1276)年间建立的建山镇英岭行政村的颖江吴家,始祖未留名,从抚州临川的坎头迁来。宋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建立的上湖乡庙下吴家,始祖吴玉珊,从石泉县迁来。宋景炎(公元1276-1278)年间建立的相城镇黄笯禾埠村,始祖吴义兴,从杨圩梨塘吴家迁来;宋祥兴(公元1278-1279)年间建立的荷岭镇青溪寨里村,始祖吴启元,从附近南边迁来。
宋代立村 的高安吴姓村还有一个是伍桥镇龙山行政村的吴珠岭下。在《高安地名志》中,吴珠岭下的立村时间很含糊,只记为“宋代”,具体哪个年号没交代。是个名叫吴理的先祖,因避战乱从筠州城迁来此地。
元朝 也有吴姓村建立,依次是元中统(公元1260-1264)年间建立的伍桥镇高家行政村的栎头吴家(始祖吴千八,从县城赤土板迁出);元至元(公元1264-1295)年间建立的灰埠镇荷山行政村的老屋吴村(始祖不明,从龙潭湘口火塘吴家迁出);元元贞(公元1295-1297)年间建立的杨圩镇的梨塘吴家(始祖吴游,从龙潭火塘吴家迁出);元泰定(公元1324-1327)年间建立的建山镇英岭行政村的芦家巷(始祖不明,从高安城南礼义坊迁出);元至正(公元1341-1368)年间建立的伍桥镇墨园行政村的xuan源村(始祖吴峰,从高安县城赤土板迁出),龙潭镇金家行政村的桥头吴家(始祖吴允宏,从荷岭石上吴家迁来)。
明代 建立的吴姓村相对比较多,依次有明洪武 年间建立的伍桥镇联合行政村的鸣水吴家(始祖吴始詹,从吴珠岭下迁出);龙潭镇新胡行政村荷山村(始祖吴宏仁,从石脑五百港迁出);石脑镇左家行政村的吴冷村(始祖不明,从荷岭石上吴家迁来);荷岭镇的石上村(又名石溪村,始祖吴楚让,从荷岭青溪南边村迁出);灰埠镇荷山行政村的新屋村(始祖不明,从附近荷山老屋迁出);八景镇上保吴家(始祖吴诚可,从相城乐溪墙背迁来);建山镇云堆行政村的上吴村(始祖吴景光,从相城黄笯上房迁来);相城镇官塘行政村的乐溪村(始祖吴文海,从乐安县焦坊迁来);田南镇牌楼行政村的泗港吴家(始祖吴本初、吴本清、吴本宁三兄弟从清江县迁来),华林山陈家行政村的竹溪村(始祖吴仁昌、吴余昌兄弟从高安县城赤土板迁来);
明建文 年间建立的石脑镇溪桥行政村的青上村(始祖吴初二,从高安县城迁出);祥符镇龙湾吴村(始祖吴溥,从荷岭青溪吴家迁来);明永乐 年间建立的杨圩镇梨塘行政村的下皮村(始祖吴克敏,从梨塘迁出);明宣德 年间建立的荷岭镇琴岭行政村的堎背吴家(始祖吴启太,高安县城迁出);新街镇建成行政村的塘里村(始祖吴景嵩,从高安县城石桥头迁出);荷岭镇琴岭行政村的匡塘吴家(始祖吴均祯,从荷岭库下吴家迁出);明正统 年间建立的荷岭镇仁塘行政村的陈南基(始祖吴楚让,从荷岭青溪吴家迁出);
明天顺 年间建立的黄沙岗镇铁团行政村的塘边吴家(始祖吴景诚,从县城石桥头迁出)。明成化 年间建立的石脑镇溪桥行政村的桥上村(始祖吴大良,从石脑青上村迁出);黄沙岗镇塔溪吴村(始祖吴钧,从荷岭库下吴家迁出);灰埠镇曦岭行政村的铺前村(始祖不明,从荷岭库下迁出);田南镇张家行政村的港东村(始祖吴德彭,从本县和溪迁来);明弘治 年间建立的太阳镇泉港行政村的小山村(始祖吴以能,从不知哪里的横溪迁来);明正德 年间建立的石脑镇溪桥行政村的堘下村(始祖吴志宽,从石脑青上村迁出);
明嘉靖 年间建立的石脑镇溪桥行政村的高坎上(始祖吴宏高,从石脑青上村迁出);黄沙岗镇狮子行政村的塘头村(始祖吴文辉,从黄沙塘边村迁出);明隆庆 年间建立的石脑镇溪桥行政村的桥下村(始祖吴大栏,从石脑青上村迁出);明万历 年间建立的龙潭镇的洛城吴家(始祖吴埔兄弟四人,从高安县城世济桥迁出);蓝坊镇的塘坊吴家(始祖吴宏毅,从高安县城世济桥迁出);汪家圩乡团山行政村的窝子里(始祖吴帮提,从城南甘公庙迁出);伍桥镇龙山行政村的高坵村(始祖吴尚瞻,从吴珠岭下迁出);杨圩镇白竹行政村的易王港村(始祖吴国发,从华林大塘吴家迁出);
明嘉靖 年间建立的黄沙岗镇的铁团吴家(始祖吴丕马,从堎背迁出);明天启 年间建立的大城镇高溪吴家(始祖不明,从筠东吴家迁出);明崇祯 年间建立的伍桥镇白土行政村的庄边村(始祖吴存辉,从奉新县北岭迁出);石脑镇龙溪行政村茜坑吴家(始祖吴光祥、吴光环二兄弟,从石脑五百港迁来);石脑镇的高沙吴家(始祖吴兆钜,从龙潭洛城吴家迁出)。
清朝 建立的吴姓村是:清顺治 年间建立的汪家圩乡白沙行政村的对里村(始祖吴兆柏,从城南甘公庙迁出);清康熙 年间建立的伍桥镇桂塘行政村的邹家岭(始祖吴文干,从吴珠岭下迁出);伍桥镇学山行政村的寄树下(始祖吴仕冬,从附近的碧溪岩山迁来);建山镇枫林行政村的枫林泉(始祖不明,从伍桥吴珠岭下迁出);杨圩镇梨塘行政村的东边村(始祖吴应溪,从梨塘村迁出);杨圩镇梨塘行政村的周家村(始祖吴域,从梨塘村迁出);祥符镇西湖吴村(始祖吴礼兴,从高安县城礼义坊迁出);伍桥镇高家行政村的廖家村(始祖吴建杨,从附近栎溪吴家迁出);瑞州街道月潭行政村的老庄吴家(始祖不明,从县城花巷口迁出);矿山水库南城行政村的中城村(始祖不明,从河南省开封迁来);
清雍正 六年建立的龙潭镇梅口行政村的谌家堎(始祖吴国用,从龙潭火塘吴家迁来);清乾隆 年间建立的相城镇官塘行政村的白土村(始祖不明,从县城城隍庙旁迁出);杨圩镇塘头行政村的老庄下(始祖不明,从本县横港迁出);杨圩镇的塘头吴家(始祖吴宏优,从不知何处的上脑迁出);相城镇的黄笯下岭(始祖不明,从黄笯前屋迁出);相城镇的官塘白土村(始祖不明,从高安相城的城隍庙旁迁出);太阳镇的宋家吴村(始祖不明,从荷岭石上迁出);华林山苏家行政村的朱家埚(始祖吴居源,从伍桥吴珠岭下迁出);华林山柏树行政村的噪溪(始祖吴紫阳,从伍桥吴珠岭下迁出);华林山李口行政村的李源村(始祖吴上纪,清道光年间迁);汪家圩白沙塅子里,始祖吴邦禧由兰家山来。
清嘉庆 庚申年建立的石脑镇的望城岗吴家(始祖吴怀玉,从龙潭洛城吴家迁出);清道光 年间建立的华林山费家行政村的大塘村(始祖吴伏龙,从伍桥吴珠岭下迁出);华林柏树的张家前(随着不明,从奉新县九仙汤迁来);华林李口的李源村(始祖吴上纪,从伍桥吴珠岭下迁来);田南镇的广城茅头村(始祖不明,从相城华阳的禾埠迁来);清光绪 年间建立的相城镇官塘行政村的城南桥(始祖吴发中,从县城城南桥迁出);相城镇善坊行政村的江上村(始祖吴锦七,从县城白蜡庙迁出);相城镇的黄笯上凹和下凹村(始祖上凹的不明,下凹的是吴年选,均从附近的黄笯村迁出);黄沙岗镇狮子行政村的小河吴村(始祖吴山凤,从附近的东塘村迁来);
在《高安地名志》中,笔者所能收集到的吴姓村情况基本就是这样,从中可以看出,高安吴姓村的来源大致是从奉新、临川、丰城、乐安、开封、浙东等六个地方迁入的,其中以临川、浙东的来源为主干。因为,高安境内的绝大部分吴姓村都是源出高安县城然后又在高安各地开枝散叶的,而最早进入高安县城安家立业的就是来自浙东和临川的筠州刺史与高安县令。说不定,在高安分衍村庄最多的伍桥吴珠岭下、石脑溪桥青上、荷岭青溪库下与荷岭青溪石上等村的始祖,就是宋代筠州刺史吴理或高安县令吴继霞呢。
在结束本文之前,笔者就资料整理过程中发现的几处困惑及疑点发表于此,拟供知情者释疑解惑。
一是伍桥吴珠岭下的建村时间。按《高安地名志》的记载是宋代,吴理为避乱从筠州迁来此地。但就《高安姓氏大观》转述《龙山uedbet官网手机版网扯宗谱》的记载则为:“唐天宝(公元742-755)年间,吴理(字元节)以进士刺筠州,遂卜家于兹。他有两个儿子,长子吴馥(字声磬),居州治之南瑞丰仓,后徙彭子桥;次子吴郁(字贵章),因游猎于龙山(吴珠岭的别称),爱龙山山水之秀丽,遂携家于此。后子孙繁衍,发展成龙山uedbet官网手机版网扯大族。”
看来这县志与宗谱之间的记录大不相同呀。二者都提到吴理,地名志的吴理是吴珠岭的立村人,龙山宗谱的吴理是筠州刺史,家居筠州城,而吴珠岭的立村人是吴理的次子吴郁。按理这两个“吴理”不是同一个人。因为从唐朝到宋朝,期间相隔了几百年啊。再者,筠州不是早在唐武德八年(公元625年)给撤销了,直到南唐保大十年(公元952年)才恢复吗,为何唐天宝年间还有筠州一说呢?
其次是唐朝建立的石脑龙溪山背吴家从明朝建立的荷岭石上吴家迁出的问题:一个早在唐代就建立的村庄,怎么可能从比自己晚650多年才建立的村庄迁出呢?这显然是不合逻辑的。如果资料记载无误的话,那笔者就只能作如下解释:也许唐代时山背吴家的始祖吴二体先在荷岭石上这个地方立足,之后觉得不理想才迁到石脑龙溪的。到了明代,他的同祖不同宗的吴姓人吴楚让又从南边迁来这里。也就是说,山背吴家与石上吴家只有地址上的承接关系而没有血缘上的嗣继关系。
第三是宋代建立的新街月塘吴家从清朝建立的黄沙狮子小河吴家迁出的问题:要知道,清光绪(公元1875-1908)年间要比宋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晚730多年。
第四是宋代建立的相城黄笯前屋从明代建立的相城官塘乐溪迁出的问题,这又是一处“早立村从晚立村迁出”的疑点。
第五是有两个叫“吴楚让”的始祖,一个是荷岭石溪的始祖吴楚让,明洪武年间从荷岭南边迁出;一个是荷岭仁塘陈南基的始祖吴楚让,明正统年间从荷岭青溪迁出。不知道这里面有没有错误。
史料里的错误,如果单独去看并不知道其对还是错,只有将相关信息联系起来比较才知有误。笔者希望这些错误在有机会续修地名志时加以订正。
上一篇:吴世万后裔敬祖寻根溯源二
下一篇:湖南桂阳县板桥乡东庄村往外先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