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黎平侗寨笔洞村(今皮林),在老学校西南方向约80米左右,村中“高午”房族住所附近,有一个神秘的洞穴,洞中岩石有如鬼斧神工的自然雕刻景象。据村中老人回忆。洞内宽敞,长宽几百平方有余。洞口朝南方,北方洞壁上有一处小洞口如窗户般大小,阳光直照洞内。洞顶有两个如水桶般大小的小洞,天晴阳光从洞口照射到洞内,就像两束灯柱。在洞中,你就仿佛置身于梦幻般的仙境,就会感叹大自然的美。里面怪石嶙峋,千姿百态。洞中最大的环境特点就是冬暖夏凉。村里人就随着气候变化,冬天到里面取暖,夏天到里面乘凉。鉴于洞中天然气候,教书先生和村里人都觉得洞穴里面很适合做教堂,就干脆把教堂般到洞内去教学。当人们在洞口经过时,就会听到洞里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它是一处大自然馈赠给笔洞村(今皮林)的一份礼物,令人惊叹的自然景观。后来为何又被废弃填封了呢?
据史料记载,在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嘉庆时期,朝廷先后宣布对湘黔边界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永不加赋”人们生活条件社会环境得以保障,经济步入繁荣昌盛时期,期间笔洞村(今皮林)也迎来春天。人丁兴旺,商文富甲,涌现许多的能人,如乾隆年间举人吴运开等人,八大房族,八大鼓楼均在嘉庆鼎盛时期相继建成,名扬六洞周边邻里。有些小自然村成为了笔洞村(今皮林)的附属村寨,每年得向笔洞村(今皮林)缴纳赋税120一150两银子。然而,到了咸丰同治年间,朝廷因腐败无法兑现诺言,湘黔边界侗苗地区社会矛盾不断加深。地主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兼并土地,驻军以屯田名义不断典买侗苗民地产,“苗侗产尽为汗…昔日之苗侗村寨尽为汗寨矣”。咸丰年间,贵州养兵“协响”额增加至80万两,贵州财政收入不过30万两,负担全部转嫁到各族人民肩上,造成“富者已贫,贫者已尽”的境地。河水断流河见底,漫山遍野是飞蝗。田中处处起裂缝,禾萖犹如鬼烧香。播下一碗种,难收一升粮…咸丰四年(1854年),湘黔边界闹大饥荒。以笔洞村(今皮林)洒洞、贯洞、龙图等六洞侗寨由姜应芳、姜芝灵为首,爆发了六洞农民起义。在冷兵器时代,笔洞村(今皮林)也涌现出一些武林高手,如梁房、朝银房先民勇士,称雄一方。然而树大招风,引起了朝廷及周边村民的嫉妒和不满,于是,外村人与朝廷勾结,想尽一切办法来镇压破坏。经过密谋,闹饥荒那年,他们买通地理先生借故来到村里进行迷信游说,说这个洞穴在寨中不吉,洞空暗示腹空,会常年闹粮荒,洞空即寨空,这个洞穴是阻碍村里人丁兴旺之祸。寨主和老人听了地里先生一番话后,觉得地里先生说得有些道理。为了子孙后代兴旺发达,寨主命村民用沙石把洞中填满,封堵了洞口。
在过去的170年前,侗家人受宗教文化的影响极深,其信仰自然崇拜、鬼师,相信万物有灵,认为自然界各种物类和自然现象都有神灵主宰,并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所以中了“奸计”。做出了决定,一是毁掉了尚未建成的“稍等石孔桥”;二是封堵了村中“洞穴”。时光飞逝如白驹过隙,一晃就是一百多年。而两处遗址没有被村民遗忘,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传说中被遗弃的洞穴想让它重见天日与日俱增。
1985年12月村委会首次换届由吴文样吴廷才任书记和村主任时,带着村民对洞穴重见天日的愿望,凭村里老人记忆与现场指认,带领村民对居民楼空旷地方进行挖掘寻找洞口,挖掘数日后未找到洞口。据悉也挖出一些那年代用过的阶石板。分析原因,随着时代变化,洞口上方可能已经建了楼房,想在宅基地挖掘,困难非常大,要对住户重新安置和房屋理赔。当时村委会没有这个能力,寻找洞口的事也就这样被搁置至今。
2024年10月
上一篇:大吴庄的羊肥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