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节 三次复习迎考 国子监同窗调侃
上次我们讲到王阳明二次会试没有考取,父亲安排他回绍兴余姚老家搞考察去了。
大家都知道,王阳明前两次迎考都未中榜,亲戚朋友为他担心。按常理父亲王华更为担忧。他本人也是外强中干,有啥办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不管以后要去做什么,从古至今还是读书登第,钱和权都是相互相成,有权了就可以找钱,有钱了抚养孩子读好书,书读好了摆在眼前的两条路就任你选了,一般的人书读好了,走的都是选有权的路,因为有了权,利用手中的权力可以鸡犬升天,从古至今都是这样。
然而我们的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书法家王阳明却不是像我们刚才说的那样,一读书就去升官发财,他从小的想法是做圣人,做圣人的风险比当官的风险小。但作为真正的人世间的常理,不是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得到什么就是什么?很多时候还要顺应时代的造化,顺应物而生,不是你一想做什么就会按照你的想法就成功了。成功的背后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心想事成的事根本不存在,那是一种对人的鼓励而已。真正的人生有条件的时候,还是要先读好书,书读好了有了文化知识才可以去操纵一切,没有文化的人除非是世道混乱你可以去做拼命的英雄,做英雄也是要有条件才可以做英雄。即使你作了英雄国家或者朝廷看在你立功的份上给你点俸禄养你的子孙后代。古言说家贫出孝子,国乱显忠诚。我们所谈的这些道理,王阳明先生比我们抖动懂,他只是不愿说而已。王阳明从绍兴余姚老家回到北京后还是选择读书深造这条路。
父亲王华在王阳明未回到北京前找了很多同仁和朋友研究王阳明上学读书的事,说什么的都有,最后还是私塾老师的一席话打动了王华。私塾老师说像王守仁这样的孩子建议去国子监学习一下,国子监必定是大明朝的最高学府。进国子监读书的基本上都是官家子弟,你王状元这种身份完全可以把王守仁申请进国子监学习。阳明父亲王华有些纳闷:守仁这孩子性格直率,他不会藏污纳垢,国子监是个万马归巢的地方,万一他去国子监又惹出什么麻烦真的不好收拾了。
私塾老师给王华建议道,王守仁经过一次次的考试磨练,我深信他会越来越成熟,越来月懂事的。王状元啊!我知道你的心情,自己的孩子永远也长不大这是从古至今都是这样。但守仁都二十四五岁了,你还是要放开手脚,你要相信他是个有用的孩子。守仁不是惹是生非之人,他是有才华之人。两次会试没有被录取大家都明白是被奸人所害。他所作的一切不是惹是生非,是被陷害。王华听了私塾老师的一片肺腑之言,开始转变自己的看法,就想办法去给王阳明进国子监读书之事。
普通平民百姓的子弟要想进国子监肯定是望而生畏,作为王阳明的父亲王华考上状元后任过翰林院编撰;给皇帝当过老师,教过皇帝太子;正辅导正德太子;翰林院学士,左右侍郎。因此,父亲王华的圈子广地位也不差。这一小小的要求是没有违反朝廷规矩的。这次王守仁从绍兴回来后就直接送进国子监读书深造是有条件的。又加上王阳明在回乡考察中,写出的考察报告一语惊人,使得王华想到给王阳明最后一搏,犹如前面所说“三盘定输赢”。此次再考不起,又不知道王阳明的命运又是如何?大家猜测得到,王阳明进国子监是名正言顺的。因为明清时生员入国子监读书者,明清时生员入国子监读书者叫贡生,又称“贡监”。科举制度中监生名目之一。 《明史·选举志一》:“﹝府、州、县诸生﹞入国学者,通谓之监生。 举人曰举监,生员曰贡监……同一贡监也,有岁贡,有选贡,有恩贡,有纳贡。 代国子监的学生生源主要来源两大类:一类是官生,一类是民生。官生是出生于官家的子弟,由皇帝准许指派而免试入监。民生的来源,一类是贡监(就是在国子监读书之人),另一类是举监(举监是指人监肄业的落第举人),指从会试落第的举人中择优者入监为肄业。不用提醒大家,在这里大家就知道王阳明怎么会进国子监学习了。
虽然历史没有记载王阳明父亲送王阳明进国子监读书深造的事,按照推理,王阳明应该进国子监学习去了,当时写历史的人没觉得这点很重要,就忽略未写进历史,古时候这样不写的事件还是不少。
各位专家教授、学者、对王阳明有所研究的爱好者,根据以上的推理,不承认王阳明未进国子监学习是不可能的。
我们就以王阳明进国子监读书的情景来展现给大家,看王阳明从浙江绍兴赶回北京后又受到学习曲折没有。
当年时值七月中旬,浙江绍兴正是炎热之时,王守仁启程到北京。诸氏夫人正给丈夫王守仁准备秋冬季的衣装和路途盘缠,还请了个挑夫送王守仁到杭州。根据大自然的规律,夏至过后天气慢慢的日短夜长,从浙江到北京乘坐运河之船再快也要行一个来月,起码也要九月前才可以赶到北京。于是,王阳明的行程从杭州乘大运河的船到北京,这样比较快些。一切准备就绪后,看好出行日期王阳明就从绍兴出发了。要走的那天晚上,乡邻们都来看望王阳明。整个院落被挤得满满的。问长问短的乡邻们络绎不绝挤到他的身旁,好不热闹。乡邻们都不与阳明谈考试,谈的都是拉拉家常之事,一直到半夜鸡叫了乡邻们才散了去。
第二天一早,王阳明又一次告别了家乡,挑夫给王阳明担着行李走在后面,王守仁的近邻们全都来送王阳明。王阳明的发下小玉、小茜、小玲也跟着大家送出城外二三里,大家才依依不舍的分手,嘴里也没有说什么。走到转弯处,王阳明恭恭敬敬地向送行的乡邻行了鞠躬礼后说到:“谢谢乡亲们的远送,守仁记在心上了。我不负乡亲众望,此次一定拿个名头回来报答你们对我的厚望。说完,含泪直奔杭州而去。诸氏夫人看见丈夫远去的身影才开始放声大哭,好得邻居们相劝才慢慢回到家里。大家说诸氏自和阳明成亲后到现在都没有血脉,阳明和夫人在一起的时间寥寥无几。阳明经常在外,家里的一切重担全是诸氏一个人顶着,白天还好些,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一个二十多岁的女子独守空房,孤家寡人一个。王阳明离家的这七八年,诸氏都这样过着,怎么不伤心呢?一个多可怜的女人。
且说路途上的王阳明也流泪满面。在外求学,还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自己的妻子两地分居都没有办法在一起。王阳明一边走着,一边仍然流着泪,思绪万千,他没想到挑夫在他后面,一直留着泪。还说男儿有泪不轻弹,真的只怕没到伤心处。王阳明离开妻子七八年了,参加两次会试都未录取,自己一样成果没有,怎么对得起妻子啊?走了二三里后,挑夫才说,先生,我们都走这么远了,夫人已经回家了。人家夫人都没流泪,大丈夫怎么不坚强点啊!王阳明说你嫂子太可怜了,我知道她的心情,她是硬着心肠送我的。
为了我,为了我的这个家,她付出的实在比我多,为了我的前程,我扔下了她,从良知上过不去啊!这些年我虽然一直在努力,可是运气和命运总不向我申出援助之手,老是折磨我。古言说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我都读了十多年的书了,举人这关还好过,不说状元进士这关都太难了。
我的同乡孙燧、胡世宁同我第一次会试他们都考取了,还有第二次的同窗顾潜他还是在贵州贵阳出生长大,后来迁到苏州,同我第二次会试又考取了。孙燧、胡世宁、顾潜和我在一起时,他们都说我比他们行。哪知道他们考取,我却没考取。我的命运为何这样差呢?想不得啊!可能是命理有来终身有,命中无来终身求。
挑夫笑道:先生,姜太公八十遇文王,人家等到八十岁了才得志,你离八十还早嘛!
王阳明听到挑夫这样一说,顿时欢快起来。
挑夫继续说到:人比人气死人,比如,你夫人还有钱请我给你挑行李,你够意思了吧!先生,要这样想:别人骑马我骑驴,仔细思量我不如,回头看还有挑脚汉。先生是不是这样啊!
哪怕王阳明还是实实在在的的举人,被这挑行李的说得一时无言对答。
王阳明在心里想,这挑夫不得了啊!要是他家环境好点,真的有钱送他读书,肯定是个强人,他能够把我从悲伤里唤醒我。到了杭州,我应该重谢此人,他说的这些话真是那: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真的!一定是真的。此人真比我还强哦!要是早些遇上他,我可能不少这个样子。
王阳明和挑夫走了三天到了杭州,王阳明买船票时,售票处告知王阳明说:“客官,你去北京坐大运河的船,大船还是小船?”王阳明说到,大船安全些。那你就坐大船,买大船的船票吧。王阳明买了船票,挑夫把行李挑上船,向王阳明告别。
王阳明叫挑夫等会儿有话讲,挑夫说,先生,我的义务已经完成,你这上了船有许许多多的人和你一路聊天进京,热闹不孤单,但先生你要注意乡亲们的一片中心,千万不要辜负乡亲们啊!王阳明回答到,我一定会记在心中,我去北京后一定更加努力,状元只有一个,不敢说,进士我总会考一个回来。挑夫回应到,祝你披红挂彩回老家。回见!
王阳明急忙道,再等会儿,还有件事要办。我这里有封书信,请你带回给嫂子。挑夫拿了书信离开码头,回绍兴去了。王阳明乘船一个月左右到了北京。
我们回个头再谈阳明在京的事。
挑夫一个人在路上走得很快,两天就到了绍兴,把书信教给王夫人,起身就回家。诸氏哪能够放他走,挑夫坐下歇歇,不一会儿,只见诸氏端上一碗香喷喷的面过来給挑夫,诸氏一边询问王阳明的情况,挑夫都一一说了,都是编些好的哄她。挑夫在吃面的功夫,诸氏打开信一看,信的内容是再拿十个铜板给挑夫,说挑夫太辛苦了。诸氏二话不说——照办。夫人在给钱时,挑夫要问个子午卯酉,挑夫说送先生到杭州是说清楚的夫人为何要多给钱?诸氏夫人说是先生叫我付的,我必须照办。挑夫硬是不接夫人的钱,与挑夫推推搡搡,挑夫熬不过夫人,把钱收下了。挑夫拿着钱离开了王阳明家,想到先生的仁慈,夫人的贤惠,当他走到一座土地庙前突发奇想:许诺到,土地菩萨,王守仁是个好人,你一点要保佑他此次会试考中,到时我再来给烧香敬你老菩萨。
丢下挑夫不谈。
王阳明读书的事,在本文靠头已告知过大家,还没等他到北京,父亲早就安排好了就读国子监。等了一月后阳明到了北京,王华亲自和守仁去国子监。从父亲王华的官署到国子监差不多要半个时辰才可到达。父亲王华边走边给王守仁讲国子监的来历:“国子监在京城安定门,原来叫成贤街。从元朝开始就是国家管理教育最高的的机构,也就是最高学府。过去称太学、国学。大明朝的永乐、正统年间还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现在几乎保存原格。国子监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中轴线上分布着集贤门(大门)、太学门(二门)、琉璃牌坊、辟雍、彝伦堂、敬一亭。东西两侧有四厅六堂,构成传统的对称格局,是我国现存唯一一所古代中央公办大学建筑。”
父子两说着走着就到了集贤门下。这集贤门好气派哦是一个三门三楼的牌楼。二门又是琉璃牌坊,进入牌坊,辟雍殿,彝伦堂,敬一亭都修得那么漂亮和庄严。辟雍殿修得极为豪华,王守仁心里想,没有父亲的关系,要进这个地方学习谈何容易哦!正在走着,不远处有个先生拱着手恭迎左侍郎来国子监。王华回了礼,继续和守仁来到国子监找到王阳明要读的班级,找到了该班授课的先生,把王阳明交待给了先生。先生让王阳明回去准备准备,第二天卯时前来授课
第二天天气晴朗,王阳明按照先生吩咐,从父亲的官邸拿着应学的书籍走进了自己的课堂。王阳明进了课堂后,其他的学子一个都没有到。先生已没有到,王阳明按照昨天先生吩咐的位置放好书,翻开《易》看起来。看了一会儿,又拿出《礼记》《春秋》看起来。不多时,有几个监生走进了课堂,看着新来的王守仁。
一监生挑衅问道,你是新来的吗?王阳明向监生行礼,说到我是新来的。监生又问,请问尊姓大名,王阳明回到,我叫王守仁。监生说你是不是浙江余姚那个王守仁吗?无有假正是我。
这时候国子监里监生们越来越多,大家七嘴八舌地又问道:你是不是两次会试都没有考取,你这次来国子监学习,是不是准备再迎考啊?”王阳明说:“是!”
另一监生有些不怀好意地问:我们听传闻说你小子本来是上次就考取的,你第一次与你的同乡孙燧胡世宁同考,你没考取,李东阳给你说,此次不成,下次准能够考取。李大学士还当面叫你写个《来科状元赋》你小子拿着笔就写。写的文章轰动礼部的考官们,当场有考官说你小子太狂了,要是准你考上,可能他们的饭碗就会丢的。于是被一些考官嫉妒你才名落孙山了。知道不?其实,你小子比较有才,唉!怪没遇上贵人,你吃亏了。王阳明站着不吭声,几个监生阴阳怪气的调侃嘲讽。
又一监生:“你小子传说是在娘肚里怀了十四个月才生下你,还说什么仙人送子的。哈哈!还是这个吊样,和我们差不多。哈哈哈哈.....。王阳明也不回答。这一幕真是那虎落平阳被犬欺,王阳明哪怕受到这种屈辱,毫无逊色拱手说到,同窗们,你们刚才讲的这些我咋个回答你们啊。
同窗们说,新来的,我们不是什么道听途说,你在大江南北的故事多得很十来岁就回赋《蔽月山房》诗,镇江金山寺的诗。十七岁就到居庸关学习骑马射箭,去紫荆关郭大人处学习武术,后来你在家就写了《边关八务》准备上奏朝廷,是你状元老爹不准许你这么做,可惜你的《边关八务》丢在纸篓中被人捡了传出来了。嗨嗨!第一次会试你没被录取,李东阳大学士让你对以后的会试写篇《来科状元赋》你随手提笔写了,写得非常好。哪有不透风的墙,京城里茶前饭后哪个不在传你的佳作。
我们大家都知道相传你文武双全。今天终于耳闻目睹,你在我们面前真人一个,我们大家很高兴啊!想和你唠嗑唠嗑,增加的感情嘛!
由于晨读还未开课,其他的监生也来奏热闹,越来越多。调皮的几个始终阴阳怪气调侃着王阳明。因为七嘴八舌的难以回答,王阳明一句不吭地随他们口无遮拦的讲。这时候上课的钟声响起,同窗们各就各位等待先生进讲堂。
先生走进讲堂:“全体同窗行拱手礼!拜先师孔圣人:一拜兴!二拜兴!再拜兴!礼别。大家请坐下。弟子们好!今天,我们又增添一位同窗,他叫王守仁,是来和我们同窗学习的。王守仁你起来和大家见个面!”
王阳明:“各位同窗好!希望大家多多帮助,相互学习!”一同窗站了起来说道:“先生,我们都认识了,他就是传说中的那个怀了十四个月才从娘胎产下的神童王云,五岁时一个仙人到他家点拨了他才会说话,会说话后他阿爹学的“四书五经都背得滚瓜烂熟。弘治六年、弘治九年两次会试都没有考取,今天和我们在一起学习,先生,真荣幸啊!”
先生请这位同窗坐下。现在我们开始授课。”
又一监生:(这时候,先生讲坛之下一位同窗举了手说道):“先生,耳闻不如一见,今天这堂课干脆叫王守仁同窗选一选《大学》的章节背一背,我们聆听一下。”这个同窗的话刚完。
后面又一个同窗又举手说道“选《诗经》叫他背背怎么样?”这时讲堂里面乱哄哄的,大家都要见识王阳明的高下。
先生手拿戒尺跺了跺脚:王守仁是刚来的新同窗,以后有的是机会听他背书。(先生刚说到此,满堂都轰动起来了):
“百闻不如一见,还是听一下他的背书能力吧!又一个说王守仁十来岁就会脱口作《蔽月山房诗》自我们懂事后就听见了此事。今天亲自看见了他和我们同窗,先生,就叫他背一背我们先睹为快。”
整个讲堂闹哄哄的不得安宁,这种场面从来都没有过的。先生急得没法,拿起戒尺在桌子上拍打几下:
先生:“大家静一静!静一静!”整个讲堂顿时静下来了。
先生:(生气地)“王守仁是我们今天才到的新同窗,我们大家不能够这样对他。我们都是有血有肉的,为何对他不仁呢?至于同窗们的好奇,还要看王守仁愿意才可以。做人不能够强加于别人是我们仁德。”(这时候,讲堂上再也没有嘈杂声了。)
王阳明:(见先生发话,举手道):“先生,同窗们的好奇我知道,如果这不是扰乱课堂,同窗们是想和我交流交流,也好。那现在我就背一背《大学》是倒数着一段一段地从后背可以吗。”
先生道:“既然王守仁都理解大家的心意和好奇,守仁你就背吧。”
王阳明:“其实,历朝历代的科举考试“四书五经”都要求不但会背,还要会理解这都是常识啊!你们大家开我的玩笑吧!身为国子监的监生,我觉得这“四书五经”你们都会背的,只有一些不了解我的人,认为我是刚来的,要试一试我的深浅,甚至认为我的父亲又是原来的状元,我两次没有考取会试,很多人认为我是一个不学无术贪玩好耍之人,有的传说不一定我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但我个人认为在学习读书上我一直很认真,我不是浮夸子弟,......”(刚讲到这里。讲堂里有些同窗又哄起来了):
王守仁:“好!我给你说大学共分二十二个小段,每一段讲的是一件事情。现在你们提每一段的第一个字,我把他背完就是。”
一个监生道:“《秦誓》曰:”
王守仁:““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 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 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 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
意思是:《秦誓》说:“如果有这样一位大臣,忠诚老实,虽然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但他心胸宽广,有容人的肚量。别人有本领,就如同他自己有一样;别人德才兼备,他心悦诚服,不只是在口头上表示,而是打心眼里赞赏。用这种人,是可以保护我的子孙和百姓的,是可以为他们造福的啊! 相反,如果别人有本领,他就妒忌、厌恶;别人德才兼备,他便想方设法压制、排挤,无论如何容忍不得。用这种人,不仅不能保护我的子孙和百姓,而且可以说是危险得很!”因此,有仁德的人会把这种容不得人的人流放,把他们驱逐到边远的四夷之地去,不让他们同住在国中。这说明,有仁德的人爱憎分明。
讲堂外。王守仁口若悬河的说了一通。后面再也没有同窗提问题了。这时钟声响了,大家离开了讲堂。到外歇息去了。讲堂外,监生们都在议论王守仁的才华。
王守仁在国子监被同窗调侃的消息不慎传到弘治皇上的耳朵里,皇上已知原大学士李东阳四岁时被举荐为神童.东阳父亲带他进宫朝见皇帝,因人小脚短,跨不过门槛。皇帝 见此情景,便脱口出了上联:“神童脚短。”东阳应声对下联:“天子门高”。皇帝高兴地将他抱坐膝盖上,见其父亲还站立在一旁,又出上联:“子坐父立,礼乎?”李东阳答道:“嫂溺叔援,权也。”李东阳和程敏政同时作为神童,被皇帝召见入宫殿。皇帝正在吃螃蟹,便以此出上联:“螃蟹浑身甲胄。”程敏政应声对道:“凤凰遍体文章。”李东阳从容答道:“蜘蛛满腹经纶。”皇帝说:“这个孩子将来会当宰相。”殿试后第三天,李东阳中了第三名神童。
弘治召见龙山公王华和王守仁进殿求见询问,其实,天底下真的会有神童出现:王阳明十来岁赋诗还比大学士李东阳晚,但我想见见王守仁。这个李东阳和程敏政同时作为神童,被皇帝召见入宫殿。皇帝正在吃螃蟹,便以此出上联:“螃蟹浑身甲胄。”程敏政应声对道:“凤凰遍体文章。”李东阳从容答道:“蜘蛛满腹经纶。”皇帝说:“这个孩子将来会当宰相。”殿试后第三天,李东阳中了第三名神童。
皇 上:“王爱卿。你知道今天召唤你到朕身边干嘛?”
王 华:(跪拜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臣不知道。”
皇 上:“平身!”
皇 上:“你有个聪明的儿子叫守仁,对吧?”
王 华:“皇上,是!”
皇 上:“王守仁这么有才华为何不早告知?”
王 华:“皇上说守仁有才华是托皇上的福!”
皇 上:“传王守仁!”
太 监:“传王守仁觐见!”
王守仁:(跪拜)“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皇 上:“平身!”
王守仁:“谢皇上!我就跪着聆听皇上教诲。”
皇 上:“王守仁,你被同窗调侃背解四书五经,你脸不变色心不跳沉着应对真的吗?”
王守仁:“启禀万岁,那是我们的同窗闹着玩的,请皇上不要记在心上。请皇上恕罪!”
皇 上:“王守仁,你何罪之有?”
王守仁:“皇上日理万机,只因这小事传到皇上这里,万万不可让皇上操心了。”
皇 上:“听说你十岁就在镇江金山寺作《蔽月山房诗》,你还写了《边关八务》还有《来科状元赋》?”
王守仁:“皇上恕罪,我倒是写过。‘边关八务’我准备写后交朝廷重视边关的,那是我不懂事写的,“来科状元赋”是我第一次会试后,大学士李东阳叫我写的。‘边关八务’我写后没有上奏。皇上,是不是我写的这些冒犯了皇上?要是冒犯了皇上,你就治罪!”
王 华:(急忙下跪到):“小臣请皇上恕罪!小臣这是教子无方!”
皇 上:“你们父子两都无罪!王华父子你们都请起。”(王华和王守仁跪地不敢起,并且吓出汗来),嘴里说:“皇上恕罪!”
皇 上:“嗨!叫你起就起,何罪之有?”
王 华:“谢皇上!”
皇 上:“我虽繁忙,今天叫你们父子俩来就是要见一见王守仁的才华是否真假?朕想出个题考考守仁,意下如何?”
王守仁:(跪下):“恭请皇上出题!小民接题”
皇 上:“此题简单,但意义深刻。《大学》里‘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站在国之层面怎么理解?”
王守仁:“谢皇上!皇上,这段话我的理解是:‘古时候的人都知道得天下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乃自亲戚朋友;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亲戚朋友,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品格;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格,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想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做到真诚言行一致;要想使自己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才能做到真诚;真诚后思想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天下才能太平。守仁回答完毕。’”
皇 上:“王守仁,你的回答非常好,你真是个才子。明年又要会试了,你好好的考,争取考好,不会再考不起了!”
王守仁:“谢祖龙恩!我一定好好的考。”
皇 上:“王华,你虽然有个聪明的小子,你要严加管教。还有你以后要把王守仁写的《边关八务》《来科状元赋》交朕看看。”
王 华:“遵旨。”王华父子俩今天见皇上真是吓出一身冷汗。
王守仁被弘治皇上传宝殿一事,传遍整个京城。从此以后国子监的监生们再也不敢调侃王守仁了。
王守仁自我感觉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完全体现在这国子监几个月的学习时间里。通过几个月的学习,王守仁这次参加会试胸有成竹了。他在国子监里接触到不少的同窗,对他后来的成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学习不负有心人。为明年的迎考做好充分的准备。
王阳明见过弘治皇上后受到了很高的鼓励,王阳明更用心在国子监攻读。当1499年春天会试时王阳明会试名次。天一阁藏《弘治十二年会试录》王阳明名次。弘治十二年(1499)春,王守仁到北京参加会试。考中进士第一名、殿试第一名的是广东南海县人伦文叙,王守仁取为会试第二名。在殿试时,被列为二甲第六名。若有不当,请知道为谢!
贵州修文(龙场)吴道华(扫地人)搜集整理
2024年12月28日
下一篇:贾似道与吴盛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又号乐山居士 ,浙江余姚人,出生于余姚北城(今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阳明街道) 。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南京吏部尚书王华之子。
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仕于孝宗、武宗、世宗三朝,自刑部主事历任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接连平定南赣、两广盗乱及宸濠之乱,因功获封“新建伯”,成为明代因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另外两位为靖远伯王骥和威宁伯王越)。晚年官拜南京兵部尚书、左都御史。嘉靖七年十一月(1529年1月)逝世,享年五十七岁。明穆宗时追赠新建侯爵,谥号“文成”。万历十二年(1584年)从祀于孔庙。
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其学以“心”为宗,他以“心”为宇宙本体,提出“心即理”的命题,断言“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倡言“知行合一”说,后专主“致良知”说,认为“良知”即“天理”,强调从内心去体察天理。 “阳明心学”后传入日本、朝鲜等国。其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清代学者王士祯称赞其“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为明(朝)第一流人物”。 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王守仁的哲学思想,是与朱熹的著作尤其是其《大学章句》的对话过程之中形成的。“龙场悟道”事件让他确信,“道”乃人人自足之物,故格物工夫只须扣紧在自家身心上进行。“格”,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格物即是格“心之物”。“物”在王守仁那里是“行为物”,不出乎吾人对待自我、他人与天地万物等种种行为,而这些行为乃由“心”所发的“意”所造就(“意之所在便是物”),故格物的关键在于“诚意”。“诚意”是“圣门教人用功第一义”,圣门工夫就是“立诚”工夫:“意”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而事亲之“意”纯乎天理而无人伪之杂,即是“至善”,可以说,“格物”只是“诚意”或“立诚”的实现途径,这是王守仁自滁阳至南赣期间的基本思想。在心上做格物工夫,此亦可说格物即是“格心”,其理论前提自是“心即理”以及相关的“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一系列命题。在王守仁看来,能“诚意”,则吾人本具的好善恶恶的道德意志如如而在,知善则必为,知恶则必去,“知行本体”原为一体,知而不行,只是此本体被遮蔽,去此遮蔽即可“知行合一”。
正德十五年(1520年)前后,王守仁正式揭橥“致良知”宗旨,其工夫之重点由“诚意”转向“致知”:“不务于诚意,而徒以格物者,谓之支;不事于格物而徒以诚意者,谓之虚;不本于致知而徒以格物诚意者,谓之妄。”工夫如不落实于“诚意”上,“格物”便于身心脱落,故为支离,在阳明看来,朱子学即有此弊;不就“格物”去“诚意”,“诚意”失却“事上磨炼”一环,故为“蹈虚”,在阳明看来,佛、道二教即有此弊;离开“致知”这一根本,何为善、何为恶,又如何为善去恶,皆无从确定,“格物诚意”难免流于“妄”。“良知”作为心之本体,既是能爱能敬、知孝知悌的道德禀赋,同时又是知是知非的道德判断原则(“天则”“天理”“是非之心”),故心之发(“意念”)有善有不善,而良知无有不自知者:如发于能敬能爱、知孝知悌之禀赋,则知其为善而将之“充拓得尽”“扩充到底”“至其极”;如发于私欲,则知其为恶而将之彻底遏制,此即“致良知”的工夫。“致良知”在根本上即是“依着”(“循着”)“良知”知善知恶、好善恶恶之指向而行动、实践,此又体现了“知行合一”之精神。于是在朱子那里尊德性与道问学、致知与诚意、存养与省察、约礼与博文、惟一与惟精等“两轮一体”的工夫统摄为无先后、无内外、一元的致良知工夫。
此外,王守仁反对把孔、孟的儒家思想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戒律,反对盲目地服从封建的伦理道德,而强调个人的能动性,他提出的“致良知”的哲学命题和“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具有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禁锢、呼吁思想和个性解放的意义。王阳明广收门徒,宣传他的思想主张,史称“阳明学派”(又称“姚江学派”)。他的著作有《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行世,被学术界评价为“中国封建中世纪社会后期出现的、最早的启蒙哲学”。
阳明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一,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阳明心学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学说之一。阳明心学不是唯心之学,也不仅仅是心理之学,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既强调道法自然,又主张天人合一,更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等一系列哲学思想之集大成,通过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核心概念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和内圣与外王的统一。站在今天新的历史方位上,传承发扬阳明心学,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024-12-30 10:27:39 回复